央視網消息:“蟬從初伏噪,客向晚涼吟。”從7月20日起,今年為期30天的“三伏”大幕就將正式開啟。這也是近10年來的“最短”三伏天。那麼,究竟什麼是“三伏”?“三伏天”是怎麼劃分的?為何有的年份30天,有時卻是40天呢?
什麼是“三伏”?
所謂“三伏”,指的是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統稱,是用我國古代曆法的“干支紀日法”推算出來的。初伏,是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;中伏,是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;末伏是立秋之後的第一個庚日。
今年的“三伏”從7月20日開始,到8月18日結束,7月20日至29日為初伏,7月30日至8月8日為中伏,8月9日至18日為末伏,“三伏”長度為30天。而2015年至2024年,連續10年的“三伏”都是40天。為什麼前十年“三伏”是40天,今年卻變成30天了呢?其實,這與“三伏天”的劃分方式有關。
“三伏”天數怎麼算?
專家介紹,天干由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”組成,共10個循環使用,庚日的循環周期為10天。每年初伏、末伏時長都是10天,但中伏的時長並不固定,如果夏至與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,中伏就是10天,“三伏”就有30天;有5個庚日,那麼中伏就有20天,“三伏”就變成40天了。
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高級工程師 王美麗:根據統計,1951—2050年100年間,40天的“三伏”有71年,30天的有29年。2015—2024年,“三伏天”是40天,但15年之前的幾年,“三伏天”時長是30、40天交替。這主要與庚日的循環周期和每年夏至、立秋的對應關係有關。從氣象的角度説,“三伏天”是30天或40天,與高溫的長短並沒有必然聯絡,主要還是與當年的天氣形勢有關。
“三伏天”會更熱嗎?
“三伏”是一年中氣溫最高、濕度最大的時段。“三伏”之熱,民間稱為“溽熱”,即悶熱、潮濕,就像在蒸籠和烤箱裏一樣。
王美麗:俗話説“熱在三伏”,從氣象上來説也是成立的。,“三伏天”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這一段,包含了小暑、大暑、立秋等節氣。就全國平均氣溫而言,二十四節氣中,大暑氣溫最高,然後是小暑、立秋,“三伏天”可以説包含了一年中最熱的幾個節氣。